1. 主頁
  2. 藝術
  3. 文化

【專訪】加拿大華裔作家張翎:女性如水的堅韌是我一直想表現的

在生活與夢想間找到平衡。

Zhang Ling

旅居加拿大的著名華裔作家張翎。

照片:Radio-Canada / Zhang Ling Facebook

Yan Liang

今年5月,旅居加拿大的著名作家張翎出版了自己第一部用英文寫成的小說Where Waters Meet(Amazon,2023)。

本周四(9月28日),她會在多倫多國際作家節上朗誦 (新窗口)自己的這部作品。

這部作品的繁體字版《歸海》已經在臺灣出版;而簡體字版也將由作家出版社推出。

而相隔13年之后,她的小說《余震》(馮小剛電影《唐山大地震》的原著)英文版將在明年初出版。

兩周前,張翎在多倫多郊外別致的房舍中接受了加廣中文記者的專訪。

(RCI YouTube 頻道:作家張翎專訪 (新窗口)

張翎是浙江溫州人,1979年進入復旦大學英文系,1986年前來加拿大留學,之后曾在多倫多任職聽力康復師17年。

在過去二十多年的寫作生涯中,她發表了九部長篇小說,十幾部小說集,包括《金山》、《余震》、《勞燕》、《歸海》等,并多次獲獎,是海外華裔作家中的代表性人物。

從年輕到現在,我對寫作的激情沒有減低過,無論是退稿、冷落、還是夸贊,我都能處之泰然。
引自 張翎

她表示,一部作品寫完了就不再是自己的事情了,每一本書都有她自己的命運,就把她們留給讀者和評論者了。

女性如水的堅韌是我一直想表現的

張翎計劃中的戰爭的孩子三部曲,已經出版了第一部《勞燕》(人民文學出版社,2017年),英文版A Single Swallow(Amazon Crossing)也于2020年出版。它表述了美國援助中國抵抗日本侵略過程中,一位女性的遭遇。

第二部就是剛出版的《歸海》),描述一位女兒在母親死后,慢慢發掘出母親過往經歷的巨大苦難。

張翎透露,第三部已經基本完成了資料搜集工作。

女性在極端環境下,比如戰爭或是災難中如何存活一直占據著她作品的中心位置。

女性是像水一樣生存,我們通常講到勇敢是指石頭、鋼鐵,但我寫的這些女性是水 —— 不是柔情似水,而是擁有水的適應性(adaptability),她流到哪一個環境就順應那個環境,河床怎么彎她就怎么彎,石頭里只要有一條縫,她順著縫隙也能穿過去,女性在亂世的存活本身就是一種了不起的勝利,是一種堅韌。
引自 張翎

她繼續解釋說,為什么叫做戰爭的孩子? 她想講述的是,戰爭帶給人類的后續的創傷,而不是直面戰爭。比如《余震》當中,也是講述在震后,母親一輩子無法治愈的傷痛。

張翎多年從事聽力康復師的工作,目睹了許多受到戰爭創傷的老兵或是難民的經歷。

她表示,自己看過太多真實的例子,沒人知道這些人是否能夠治愈,還是需要帶著創傷繼續生活 —— 這令她對勇敢這個詞的理解更加寬泛、寬容了。在極度的困境里,死反而是容易的,存活下來就是最大的勇敢。

two books

張翎最新出版的兩部英文小說。

照片:Radio-Canada / Zhang Ling Facebook

現實與自己是我最看不清的

訪談中,張翎表示,現實和自己是她最看不清的兩件事情,所以,她小說里的自傳性不多。

現實帶給我很大的困惑。對當下來說,塵埃尚未落定,觀察還是不成熟的,我自己愿意隔著一段時間,塵埃落定之后,再來描述,這是我的一種藝術偏好。
引自 張翎

她介紹說,描述過往意味著大量的案頭工作,研究和調研。調研工作成本非常高的,吃力不討好

她還表示,他人的生活更加能引起自己的興趣,而自己個人生活沒那么有意思一粒塵埃都不是

zhang ling young

年輕時期的張翎。

照片:Radio-Canada / Zhang Ling Facebook

童年與故土

張翎在加拿大生活的時間,已經比在故土生活的時間還要長了 —— 她自稱是恐龍級別的移民

移民的經歷讓她跳脫出來,為寫作提供了獨特的靈感和視角。但是,她作品描述的重點依然在中國。

為什么會永遠寫故土呢?也可以說,是永遠在寫童年,因為這兩者是聯系在一起的。童年在你的一生中是有加強的分量的,你是像海綿一樣,張著大毛孔吸收進所有的營養,當你還不知道你會成為一個作家的時候。
引自 張翎

她以英國印度裔作家薩爾瑪.拉什迪為例。拉什迪在少年時期就被送到英國讀書,但是,他最著名的小說,偉大的《午夜之子》寫的就是印度,對印度如此的感受,是無法被后來的生活替代的。

生活與夢想

張翎表示,自己這一生,大約從七歲的時候,就想要成為一名作家。她形容自己是個特別安靜的孩子,所有內心豐富的觀察和想法,都只能夢想著在書寫中實現。但她沒有想到的是,這個夢想要用這么多年才得以實現。

她的童年和少年時光是在文革中度過的,為此她常常覺得自己的基礎教育不夠。后來,她又去當了幾年工人,直到恢復高考后的1979年才上了大學。

大學之后,她留學加拿大,然后,就是為了生存而努力的十來年。

等發表第一部作品的時候,她已經41歲了。

我是非常嚴肅認真地對待這個寫作的夢想,你需要為實現這個夢想鋪平道路。所以,我當時選擇職業的標準就是:它需要能保持我寫作激情的濃密度。我不需要奢華,但我要在衣食無憂的狀況下寫作。
引自 張翎

在她開始考慮自己的專業時,MBA剛剛興起,也有很多人在學習會計、編程。但她的目標非常明確,這份工作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寫作夢想的:她不能討厭這份工作,畢竟需要每天面對,也不能讓日常工作消耗掉自己寫作的激情和熱情,比如,不能是文字工作或做教師。

最終,她成為了注冊聽力康復師,這份職業讓她有精力寫作,還有機會接觸到很多擁有不同人生經驗的人,拓展了自己的觀察。

我要告訴移民朋友,不要害怕年紀,沒有什么大不了的。保持你心里的美好夢想,即使現實生活中不能馬上實現,也不要絕望。有人說我錯過了最有激情的年華,但我會說,我得到了最有閱歷的年華。
引自 張翎

(RCI YouTube 頻道:作家張翎專訪 (新窗口)

books

張翎作品全集。

照片:Radio-Canada / Zhang Ling Facebook

Yan Liang

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