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頁
  2. 社會

【專訪】親歷臺灣從戒嚴到民主,加拿大牧師史邁克:最愛臺灣

史邁克:臺灣解禁之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人們不害怕了。人們會說,我們不用怕了。

Rev Michael

居住在多倫多的退休牧師史邁克以流利的國語講述自己和臺灣一生的緣分。

照片:Radio-Canada / Yan Liang / RCI

Yan Liang

加拿大多倫多退休牧師史邁克(Rev. Michael Stainton)侃侃談起自己一生在臺灣的工作及與臺灣的緣分,滿是懷念與驕傲。

從1980年到1992年,他在臺灣長老教會工作,這讓他親歷了臺灣從戒嚴到解除黨禁報禁,從威權到民主社會的轉變過程,并曾深度參與其中。

1992年,他回到加拿大,積極參與臺灣人權協會,繼續為臺灣人權呼吁;他創辦了臺灣圓桌,把不同背景關注臺灣的人士,比如政客、外交官、教會以及商界領袖,組織在一起,進行跨領域的討論與對話;他成立了加拿大馬偕委員會,擔任會長超過20年;他還多次帶領代表團前往臺灣考察選舉情況。

他告訴加廣記者:

我對臺灣的感情很深,我關心臺灣,包括我的這個(加拿大)臺灣人權協會,做一點小小的事情,不希望臺灣變成香港。臺灣還是我的最愛。
引自 史邁克

從上世紀七零年代起,史邁克就對中國大陸和臺灣的歷史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974年,他大學畢業后,曾專門在臺北的國際華語研習所(斯坦福中心)學習國語。

他用流利的國語講述自己一生與臺灣的緣分。

(RCI YouTube:牧師史邁克在多倫多家中接受加廣中文的專訪)

從紅色左派到常駐臺灣

1975年4月,蔣介石去世之后,臺灣的黨外運動更加活躍了。

而臺灣長老教會很早就開始介入臺灣政治,并進入了政治漩渦的中心。

1977年8月,臺灣長老教會發表人權宣言,吁請國民黨政府使臺灣成為一個新而獨立的國家,引起震撼。

1979年12月10號國際人權日,臺灣發生了著名的美麗島事件,也稱高雄事件

臺灣長老教會牧師高俊明因涉及協助藏匿逃亡中的施明德,在次年四月底被逮捕。

史邁克當時正在前往臺灣的路上。他在新加坡聽到了這個消息,內心有些忐忑,不知道自己是否會被允許入境 —— 因為他的簽證擔保人正是高俊明。

5月2日,他從香港進入臺灣,出人意料,國民黨政府允許他入境。

而且,國民黨政府對史邁克的背景也很了解。

史邁克解釋說,年輕時自己是個紅色左派,曾長期從事加中友好項目。在去臺灣前不久,他還曾隨加拿大共產主義馬列代表團訪問中國,并參觀了毛澤東的韶山故居。

說到這里,史邁克牧師笑著從書架上拿出一本英文毛語錄小紅書,告訴加廣記者,他當時是毛主義的追隨者,正值越戰,相當部分的年輕人是左派。

長老教會熟悉臺灣事務的人士分析說,正因為他的紅色背景,國民黨允許他入境,或許是要把長老教會和紅色中共背景聯系在一起,以抹黑教會。

無論如何,他就這樣陰差陽錯開始了在臺灣十一年的與原住民相關工作。

因為不需要進行語言培訓,加上時局混亂,他立即被任命為教會臺北山地大專學生中心主任,第二天就開始傳道了。

史邁克牧師坦言,那段時間,他對中共的性質和文革發生的事情已經有了更深的認識。到了1989年,中國發生天安門六四鎮壓事件,史邁克堅定站在學生和抗議民眾一邊,譴責中共。

Rev Michael 1981

1981年,史邁克與臺灣原住民年輕人在一起。(本人提供)

照片:Radio-Canada

坦然面對白色恐怖

史邁克牧師在臺灣的戒嚴時代生活了六年多,身邊不斷有人警告他,說話一定要小心,你說的話會有人向當局或是警察匯報,你的信件會被拆開,你的電話會被監聽。

史邁克牧師表示,他從一開始就知道,自己的使命不僅僅是講解關于宗教信仰,還要向學生,尤其是原住民學生,講述他們的身份認同、人權權益、與信仰等,如何讓原住民社區組織起來,讓每個人做自己前途的主人

結果,有一個星期日,一位原住民學生告訴他,以后請不要講那么多人權了,因為每個星期一,教官都要我向他匯報,你在周日講了些什么。

他還需要定期前往警察局報到,以檢查他的外國人居住許可。另外,因需要前往原住民地區工作,他要向警方申請發放給外國人的特別進山許可證

他還描述,有一次,大家在學生中心給原住民學生慶生,放著音樂跳舞,切生日蛋糕,非常開心。

忽然,有五個戴著鋼盔、端著步槍的憲兵闖進來,讓所有人在墻邊排隊,每個人都需要登記。

當中一個醉酒的軍官大聲呵斥,說自己收到密報,史邁克在召開非法舞會

很快,樓下就聚集了大群圍觀者,大約都在猜測,這個常常批評國民黨的外國牧師就要被戴上手銬,被抓走了。

我當然也會覺得有一些危險,但又覺得,就算把我抓起來,最壞的可能就是關上幾天,然后把我驅逐出境。國民黨政府可能覺得,如果把我驅逐,我還成了英雄,到外面四處講國民黨的壞話,輿論上對他們更加不利,不如把我留在臺灣觀察。
引自 史邁克
Rev Michael 2015

2015年,史邁克與林哲夫(右)一起采訪彭明敏。(本人提供)

照片:Radio-Canada

臺灣宣布解禁

1987年7月15日,臺灣總統蔣經國解除了臺灣長達38年的戒嚴,恢復憲政,并開始允許組建政黨、開放報禁等一系列改革。

黨禁報禁解除之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人們不怕了,會說,我們不用怕了。如果沒有解禁,不可能有原住民還我土地運動,臺灣也不可能成為一個重視人權,非常和諧的社會。
引自 史邁克

他分析說,至少蔣經國不笨,他看到了臺灣早晚要開放,而他需要做的是讓這個開放不要失控。同時,蔣經國也看到時代在改變,從美國總統卡特開始,就不斷提醒臺灣注重人權,這個壓力是不可忽視的。

而在臺灣內部,黨外運動蓬勃興起。1986年,民進黨成立。在美麗島事件中被逮捕獲刑人士逐步被釋放,并且立即重新投入了新的民主抗議活動,創辦雜志等 —— 這些是臺灣民主化改變的內在動力。

為臺灣驕傲

史邁克表示,蔣經國解除戒嚴當然不是突然發生的,是有一個過程的。

蔣經國擔任總統以后,第一件事情就是讓國民黨臺灣化、本土化,開始任用本土派,最著名的就是他提拔了李登輝。

李登輝在自傳里也特別贊揚蔣經國,稱兩個人年輕的時候都研究過馬列主義,并且在許多問題上很投緣。

史邁克告訴記者,李登輝對蔣經國有一定的影響力的,而李登輝也是很虔誠的長老教會信徒。

他表示,臺灣解禁、民主化之路,一路走到現在,而自己一輩子的工作都與臺灣有關,在推動臺灣民主進程。現在,臺灣的民主已經是蠻成熟的民主,整個社會非常重視人權,也很和諧—— 當然,在國家認同上,大眾還是有分歧的。

史邁克在最后表示,對比中國大陸,不但沒有進步,反而是退步了,退到了偉大領袖崇拜的時代了—— 令臺灣年輕人中對臺灣認同的比例越來越高。

Rev Michael2014

2014年,史邁克(右)頒發首屆林哲夫人權獎。

照片:Radio-Canada

Yan Liang

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