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頁
- 政治
【專訪】紀念"六四"活動中的年輕人:警惕被分化,堅持最重要
對他們,“六四”究竟意味著什么?

今年多倫多六四紀念活動中,年輕一代首次負責組織大型活動。公民會的楊若輝(左)、林立桐(右)、以及民主陣線蔣佳冀。
照片:Radio-Canada / 公民會推特
過去這個周末,”六四“34周年紀念活動出現在加拿大幾個大城市。
六四
當晚,溫哥華和多倫多的主辦者特意挑選了一個公園舉辦燭光悼念活動,兩個場地都分別有2000人出席 ——這也是主辦者期待的,在加拿大延續香港維園燭光悼念傳統。
今年的集會,出現了更多年輕一代的身影,包括香港孤勇抗爭者、大陸白紙革命抗議者、以及在加拿大的留學生和華裔第二代。
抗議和悼念活動中包含的主題與訴求更加廣泛、及時,包括要求平反六四
,支持香港時代革命,要求釋放所有政治犯,如黎智英,彭載舟,鄒幸彤,709律師等,也為鐵鏈女、米兔、和LGBT發聲。
加廣中文采訪了其中的幾位年輕人,讓我們一起了解六四
對他們的意義、他們的個人經歷、以及未來的抗爭。
終于有勇氣面對
年輕的中國民主陣線成員蔣佳冀在六四當天,于推特上分享了自己的父親、詩人李必豐的六四經歷 (新窗口)。
當年因組織四川的民主抗議活動,李必豐 (新窗口)被判刑五年半。
出獄之后,又兩次因為支持民主活動、協助民主人士出逃,被分別判處7年和12年的刑期。直到2020年出獄。
在第三次入獄前一年,他設法把年僅15歲的兒子蔣佳冀送到了加拿大讀中學。之后,經過盛雪等民主人士的幫助,他留在了加拿大。
到現在,蔣佳冀已經有十幾年沒有見過自己的父母了。
18歲時,他加入了中國民主陣線加拿大,參與了很多大型抗議活動。但他擔心父親的安全,也一直有個一家人團聚的夢想,直到去年,他放下內心糾結,勇敢站出來面對媒體和大眾。
今年,我終于敢站出來講述我父親的事情,這也是我心里的一個蛻變 —— 敢正式面對這個事情了。一步步走下來,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個人心理的承受能力,我就是用了十年才真正有了很強大的心理,有足夠的準備,能夠抗住這些壓力。
他表示,小時候,父親沒向自己提及過六四
。他是在加拿大讀中學的時候,才第一次知道了六四。而令他最震撼的,是當時中國人對爭取民主、自由、和人權的真誠。
我無法想象,當時的國人能在經歷過三反五反,三年大饑荒,文革等中共40年不間斷的政治殺人運動后,依然保持真誠,并用真誠打破了恐懼、沉默、及其他一切的障礙,站起來,以和平非暴力的形式為大陸所有人爭取民主,自由與人權。這份真誠我認為是他們留給我們最重要的傳承。

六四當晚,溫哥華林思齊公園的紀念六四集會現場,負責人李美寶(圖中)表示,有3000民眾到場參與,創下了多年記錄。
照片:Radio-Canada / sumbitted by Mable Tung
從粉紅到反賊
新冠疫情期間,楊若暉(Wester Yang)和幾位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在多倫多成立了公民會
,一個大陸學生組織。
楊若暉告訴加廣記者,自己曾經是個粉紅,在中國時,最初對六四
的認知就是,境外勢力,顏色革命
,最終被作風優良,能打勝仗的解放軍鎮壓了
,這類官方宣傳。
2015年,他出國留學之后,接觸到大量以前在墻內看不到的信息。
他表示,自己仔細研讀了關于六四
的大量資料,很多官方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這也是他轉變的開始。
在中國,政府基本上抹掉了對1989年天安門大屠殺的民眾記憶。很多年輕人出國之后,有過楊若暉這樣從粉紅到反賊的轉變,但真正站出來公開自己的反賊立場,領導民主運動,依然需要勇氣和犧牲。
今年的六四
,楊若暉原本應邀前往印度達蘭薩拉,參加西藏流亡政府組織的一場活動。但印度大使館卻莫名拒絕發給他簽證。
他還告訴記者,父母對自己施加了不少親情壓力
—— 當然,他不了解背后是否有政府的力量,唯有忍痛不再和家人聯系。
對我們年輕一代,最重要的,不是你能在活動中創造出什么花樣,而是,無論高潮低谷,你如何堅持下去?
他以白紙革命時期為例,最初,活動得到世界多方支持,人多勢眾,新興的組織團體數不勝數,很多人斗志高昂,但到了今年,還不到一年的時間,他感覺,這類組織減少了三分之一。
他表示,海外民主運動不是一場兒戲,34年前的天安門事件
就已經證明了,大家面對的敵人有多么嗜血殘暴,如果你沒有做好這個準備,可以再等一等,等你準備好了再來。而一旦加入了這場戰斗,就希望你堅持下去,大家需要有一個精神準備,并且相信自己可以承受它們。
楊若暉表示,六四
事件中,令他最為震撼的是,當時全中國民眾,從北京老百姓到警察、《人民日報》,都站出來支持學生民主自由的訴求,那才是一次真實的民意大檢閱。
六四在我最矛盾,思想斗爭最激烈的時期,告訴我,這個國家和人民有希望,他們值得一個更好的生活。我愿意堅持,也是因為六四,這么善良的人民,值得我們去努力。

多倫多支持中國民運會在六四當晚組織的民眾燭光悼念機會,組織者稱有2000人到場。
照片:Radio-Canada / LEOC
六四
連接了中港
蒙特利爾撐香港行動發言人本杰明.馮(Benjamin Fung)認為,六四
是一個標志,一個象征,一種鼓舞。
他回憶,少年時期的自己就曾經前往香港維多利亞公園參與六四燭光悼念
。
當年有150萬香港人參與了游行,之后每一年都有以兩萬人參與,直到《國安法》實施之后的2021年。
六四發生,香港人第一時間投入民主運動,支持大陸學生和民眾。當時九七臨近,香港人第一次感覺與大陸有了某種連接。我也是,感覺到“中國人這個身份的特殊含義。
今年只有15歲的小L告訴記者,她從很小時候就隨著父母參與六四抗議活動,現場幫助張貼照片,布置會場,以及義賣。最近兩年,則是支持香港2019年的抗爭。
現在,她自己對六四
、對香港學生抗爭,有了更深的認識和見解。
我希望能夠繼續支持中國和香港的民主運動,因為在加拿大,對香港的支持聲浪還是不夠大,未來成長過程中,我會繼續力所能及支持民主運動。
本杰明.馮提醒眾人,組織草根抗議固然重要,但還需要考慮如何游說加拿大政府的政策制定,以及如何把自己的訴求與加拿大社會聯系起來 —— 單純中國議題,要加拿大人持久保持熱情或許會比較困難。
他建議說,比如最近的外國人注冊登記法案和外國干擾法案,中港臺三地民主人士都應該參與,呼吁政府及早通過。
最后,本杰明.馮提醒兩岸三地的民眾,不要被中共分裂。
過去兩三年,中共在多個事件中,發動宣傳機器,煽動民族主義,試圖將香港抹黑為歧視大陸人,或是給香港貼上港獨標簽,真正的原因是,他們擔心,香港支持的民主運動會傳入大陸。

蒙特利爾六四抗議活動中,撐香港組織發言人本杰明.馮在現場。
照片:Radio-Canada / Yan Liang / RCI
Yan Liang,R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