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頁
- 藝術
三位魁北克領養中國女孩舉辦討論會:以藝術探索身份
本周日,蒙特利爾的社會與歷史博物館,將主辦“文化重新利用與重建”討論會,她們也熱情歡迎所有華裔朋友參與。

三位華裔女藝術家,從左至右,童宙 Tong Zhou Lafrance,An Laurence 安媛,以及Corinne Beaumier。
照片:Radio-Canada / McCord Stewart Museum
An Laurence 安媛 (新窗口)、童宙 Tong Zhou (新窗口)、和Corinne Beaumier (新窗口)是魁北克三位年輕的藝術家。
她們有著相似的背景,都出生在中國,嬰兒時期被魁北克法語家庭收養。她們也有著相同的身份困惑,都在用藝術來探索她們的身份,表達她們的內心。
本周日(4月2日)下午一點半,蒙特利爾社會歷史博物館(McCord Stewart Museum) (新窗口)將會舉辦由她們三位主講的研討會,討論華裔移民、被收養者的文化再借用以及身份構建,討論移民和跨國收養者在尋求身份認同方面有什么共同點?討論活動還將分享在蒙特利爾得到關于中國歷史文化知識、觀點的過往經驗。
三位藝術家也誠摯邀請華裔朋友加入到公開討論中來。
以藝術探索自我身份
三位藝術家在分別接受加廣記者采訪時都表示,領養也是一種移民,只是和其他移民來到加拿大的方式不一樣,也不是一個自覺的行動。
她們都是在一歲左右的時候被領養的,安媛和Corinne Beaumier來自湖南,而童宙來自安徽。
根據報道,自1990年起,僅在魁北克省就有超過5000名從中國領養孩子,絕大部分是女孩。而全世界14個西方國家中,這一階段領養的中國女孩高達11萬。
現在,這批中國領養女孩們漸漸長大了,開始尋找和探索自己的身份和文化,也在這個過程中,她們認識了彼此,慢慢形成了自己的社區。
而這三位女孩不約而同選擇了在中學畢業后獨自來到蒙特利爾,學習藝術。
她們的作品都對多重身份、記憶、遷移、和中國跨文化遺產的傳播等問題感興趣,作品包括照片編織以及表演和裝置,并且在多倫多、漢密爾頓、蒙特利爾和魁北克市的不同美術館展出。
三位藝術家
童宙是為多媒體藝術家,她和幾位領養女孩有一個自己的組織,叫做le Collectif Soft Gong (軟雙恭 (新窗口)),還設計了自己的標志,由中文字土、共、和雙組成。在過去一年中,她們組織一系列的觀影、討論、以及燒烤等活動。
童宙告訴記者,2019年的時候,她開始學習中文,那彷佛打開了自己身體中的一把鎖,釋放出內心重要的一個部分。
今年秋天,她會前往在杭州的中國美術學院學習紡織與多媒體藝術,計劃用三年的時間完成自己的碩士學位,同時能更多地了解她的出生地,探尋自己的親身父母,以及當地的文化藝術。

童宙作品How far can we see within?(來自童宙個人網站)
照片:Radio-Canada / 童宙 Tong Zhou
An Laurence 安媛是一位音樂人、表演及多媒體藝術家、策展人。
她對記者表示,因為從小生活在完全魁北克法語氛圍中,令她對自己的身份和華裔面孔感到困惑,自己的養父母因為不了解跨國領養孩子面臨的心理困境,一度與自己產生了隔膜。
她表示,自己花了很長時間研究領養兒童的歷史和心理,令她對自身有了更深的了解。她希望和其他領養女孩一起,呼吁社區在國際領養方面有更多的認識和心理建設。
安媛一直希望前往中國,但被新冠疫情打斷,目前正在做準備,希望能好好計劃這次旅程。
根據統計,大約只有不到5%的國際領養者找到原生家庭,而在找到親生父母的領養孩子中,僅有2%的人和原生家庭保持了聯系。從這一點上來說,Corinne Beaumier是個幸運者。
在就讀康卡地亞大學的最后一年,她作為交換學生前往香港,期間,她花了10天的時間前往湖南尋找自己的親生父母。結果,在當地記者的幫助下,竟意外尋獲了自己的親生父母。到現在,她和自己的姐姐依然有聯系。
她畢業于康卡地亞大學,主修攝影和多媒體藝術。
Corinne Beaumier的剪紙作品“物質和形式Le fond et la forme”。
照片:Radio-Canada / Corinne Beaumier提供
采訪/編輯:Yan L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