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頁
- 社會
- 移民
【專訪】昌西:過去十年,不停潤來潤去,只為找到適合的生活
"潤"絕對不是一個簡單的物理移動,它要牽涉的事情非常復雜。

2016年7月3日,加拿大總理特魯多參加多倫多同性戀驕傲大游行
照片:Reuters / Mark Blinch
"潤"絕對不是一個簡單的物理移動,它要牽涉的事情非常復雜。
昌西目前是一位盡職調查員,居住在加拿大首都渥太華。
2012年,他隨著父母移民加拿大,并在多倫多大學完成學業,2017年,他潤
回中國,但在一年后,又重新回到了加拿大。
在潤學成為中國網絡熱議話題之后,回想過往十年的經歷,不禁感嘆,整條道路中無時無刻可能面對的挑戰和困難。實現身份轉變的整個過程,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
(昌西談“潤”視頻)
我一直希望能融入多元的加拿大社會
回憶自己的移民之路,昌西記起2012年,還不滿18歲的他和父母一起抵達加拿大西岸的溫哥華。
那時候還沒有潤
這個詞,但他的父母似乎是下定決心,至少要讓自己的孩子有離開中國學習生活的可能性。
在辦理移民手續的三年里,他們對昌西說,如果移民不成,以后也還會把你送出國讀書。
而父母的這份執著又大約可以追溯到更早的2006年。
那一年,昌西的母親在美國做了一年訪問學者,西昌也跟著在美國上學。
那時候,他十二、三歲,正是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刻,這一年的經歷對他的影響很大。
而且,2012年,我和家人移民的時候,流行一種說法,就是“世界公民”,感覺大家可以去世界各地。無論是中國還是世界,都是一個很開放階段,大家希望消除壁壘,團結起來。
選擇政治學和經濟
上大學的時候,他看到華裔學生們大部分的學業選擇方向,希望自己能有所不同,嘗試一些自己之前沒有機會嘗試的事情,自己感興趣的事情。
所以,在多倫多大學,他選擇了政治學和經濟,而研究生的方向是勞工關系和人力資源,這是他自己非常感興趣的職業方向。
他的父母在他的專業選擇上表現得很開明,他已經成年,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自己認可的事情,而不需要為了生計去選擇一個不喜歡的事情。
我希望融入社會,接觸各種不同族裔的人,畢竟我們是在加拿大,一個多元文化的社會,對自己未來的設想也更傾向于這個。但是在畢業之后才發現,這也不是個容易的事情。
不過,當他研究生畢業,真正開始找工作的時候,才發現,現實的是殘酷的。
2016年5月,他研究生畢業之后半年時間里,昌西向不同的公司、政府部門等發出了上千份求職簡歷,都石沉大海。
以前,談及移民找工作,人們總會說,英文很重要,但現實讓他明白,這個過程要復雜得多。
他受訪時也描述自己求職過程中犯過的錯誤,比如曾穿著西裝前往COSCO超市應聘,而且簡歷上寫明自己是研究生畢業 —— 面試結果可想而知。
最終,他在另一家超市找到了工作。
不過,二十多天后,他就辭職了,因為感覺,這會影響其他的求職機會。
機緣巧合之下,2016年年底,他在一位朋友的引薦下,加入了中國國內一個門戶網站,負責頭版的編輯和編譯工作。
潤
回北京
對昌西,北京有很舒適的一面,地鐵發達,朋友圈其實也不小,夜生活更加熱鬧,還能吃到不同的中國特色美食。
但入職沒有多久,他就發現,加中兩個社會還是很不同的,尤其是在媒體。
比如,北京網信站和國家網信站是有專人監督他任職的門戶網站每天新聞的內容,每篇文章的瀏覽量等。
空間在不斷縮小,我感覺,就像你在搭一個積木,你看到它可能會塌,但不知道什么時候會真的塌掉,你只是知道這是一個必然的事情。
劉曉波之死
2017年的7月13日,諾貝爾和平獎獲獎者劉曉波在北京去世,這成為了昌西最后決定再次潤
回加拿大的導火索。
他介紹當時的情景,劉曉波癌癥晚期,在中國醫科大學保外就醫。
在大學網站上,有一個很小的位置,每天更新劉曉波的病情 —— 昌西一直關注著。
但突然有一天,更新沒有了,當然,如果一個人死去了,也就沒有什么病情更新了。
外國媒體上相關的報道已經是鋪天蓋地;而他供職的網站,早已經接到命令:不許報道。
他說,那天北京下著小雨,他走出辦公室,認定自己不能在這樣的環境待下去了。
緊接著在2017年底,北京發生了大規模清退事件,也就是媒體上提及的清理低端人口
。
他的一些朋友要連夜搬家,找新的住處,買新的東西,這讓他更加震驚、不可接受。
從那個時刻,到今天的清零防疫,比如密接隔離,孩子和父母分開,寵物被消殺等,如果說劉曉波之死和普通人還有些距離的話,那現在,你就沒有不在意公共事務這樣的一種奢侈,如果你只有一本護照,你沒有選擇。這已經超出了個人好惡,因為這些事情對于我是關乎生計的。不能說那些在北京生活了多年的人被趕出去與我無關,因為從本質上,在北京市政府的眼中,我和他們也沒有什么區別。

2017年7月13日,香港民眾自發悼念劉曉波。
照片:The Associated Press / Kin Cheung
再次潤
到了渥太華
在北京工作了一年之后,昌西搬回到了多倫多。
但接下來的求職之路依然不順,就算他在中國門戶網站發表過文章,在主流英文媒體上發表過評論,也沒有讓他順利在加拿大英文媒體找到工作。
他曾在多倫多度過了大學時光,但這個城市讓他沒有歸屬感。他曾經試圖在多倫多買一套住宅,但是房價高得驚人。
他再次想到潤
,潤
到加拿大其他城市。
他說,現在看,那是一個放棄舒適圈的決定。經過對加拿大一些城市的分析之后,他決定去距離多倫多比較近的渥太華試試看。
作為加拿大首都,渥太華是政府部門最多的城市,而這恰好和昌西專業的背景更加吻合。
2019年初,在朋友圈,他看到現任聯邦議員董晗鵬(Han Dong)發的一條消息,聯邦議會需要特別助理 —— 昌西抓住了這次機會。
昌西說,潤
到渥太華與找到議會特別助理的職位毫無關聯
,因為他在2012年就曾為董晗鵬競選省議員做過義工,挨家挨戶敲門與選民溝通。
在潤之前,我們都說向往民主自由,那什么是民主自由?我就很好奇,所以想先體驗一下民主 —— 在民主選舉過程里,我們為什么要挨家挨戶敲門?我在大學學習的都是理論,但很多競選具體的操作,都是和董議員敲門過程中得到的。
2019年四月,他得到了聯邦議會幕僚的職位。而且,很快參與了當年的聯邦大選的準備工作。
兩年之后,他認為,自己在議會山的工作有了一個瓶頸,而且,有了更好的機會,包括在收入上,于是再次跳槽到了現在的公司。
潤
不那么簡單
盡管自己有如此豐富潤
的經歷,昌西也會建議周圍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但他始終認為,移民并不是物理移動那么簡單:
如果因為最近的清零政策和自己的個人權利受到侵害而想要潤,我覺得就像是美國大選之后,很多人說要移民加拿大,但實際數字很少。
潤不是簡單地說,離開一個地方,潤包括文化融入,生活方式,對自己定位的取舍。如果現在才來思考這個問題,其實可能還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移民并不是一個很輕松的決定,不是一個每個人都能成功的道路。
(昌西訪談更多內容,請點擊YouTube頻道 (新窗口)。)
以上內容僅代表嘉賓觀點,不代表本臺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