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頁
  2. 社會
  3. 移民

【移民】音樂家洪育仙看疫情:“它讓我慢下來,并與魁北克的聯系更緊密了”

小提琴、鋼琴演奏家洪育仙。(本人提供)

小提琴、鋼琴演奏家洪育仙。(本人提供)

照片:Radio-Canada

RCI

去年,她成立了當地的青年交響樂團;并準備錄制自己的第一張唱片。

#移民故事

回想這兩年的新冠疫情,小提琴和鋼琴演奏家洪育仙女士態度很樂觀。她對加廣記者說:

我以前總是忙忙碌碌,因為疫情,反而安定下來了。有時間靜下來,對我來說是一個好的方式,可以好好練琴。而且,花時間在本地的旅行,讓我意識到,魁北克真是個很棒的地方。

除了日常的小提琴和鋼琴教學,她還在去年創辦了沃德勒伊-蘇朗日(Vaudreuil-Soulanges)青年交響樂團,并正準備錄制自己的第一張唱片。

(疫情期,洪育仙練習肩上大提琴演奏)

我家里沒有人做音樂,我是個特例

關于洪育仙(Judy Hung) (新窗口)

畢業于臺灣高雄一家音樂學院,主修小提琴,曾在當地的交響樂團工作;

舊金山音樂學院小提琴碩士;

2005年,路易斯安納州立大學完成小提琴博士學位;

2008年,紐約州立大學完成了鋼琴碩士 —— 這是她的第二個碩士學位,也是她的一個夢想。

她在美國選擇學校的標準就是,老師要好且有全額獎學金。

2008年,她得到在一間教堂的工作機會而與丈夫定居加拿大魁北克。

在教堂里,她帶合唱團,演奏管風琴和鋼琴。她的同事稱,這可是與巴赫相同的工作啊

之后,她還在麥吉爾大學完成了第三個碩士學位,主修早期音樂演奏。

籌備第一張唱片

因為疫情的緣故,她有更多時間在魁北克當地旅行,而意外發現了格林伍德活著的歷史中心 (新窗口)—— 這是個社區背景的博物館,有花園下午茶,并展示歷史上的藝術品、家具、服飾等。

受到這些內容的啟發,洪育仙向魁北克藝術與文學委員會(The Conseil des arts et des lettres du Québec,CALQ)提出企劃,以這座歷史中心為背景,來演奏巴洛克時期的音樂。

最終,CALQ向包括她在內的四個機構提供了兩萬加元的贊助。

我希望用唱片和影像的方式,把歷史和音樂結合起來,可以讓全世界看到魁北克,而我希望借此擴展自己的專業。這也算是這兩年留在魁北克的一個成果,讓我更了解了社區。以前我不知道的事情,在魁北克旅行當中碰到了
引自 洪育仙

她說,正好這段時間哪里也去不了, 是最好的時機,希望今年能夠把它完成。

洪育仙,鋼琴演奏,與樂隊合作演出。(本人提供)

洪育仙,鋼琴演奏者,與樂隊合作演出。(本人提供)

照片:Radio-Canada

成立青年交響樂團

去年,她在沃德勒伊-蘇朗日(Vaudreuil-Soulanges)市創辦了青年交響樂團。

洪育仙介紹說,自己一直希望成立一個交響樂團,讓本地學習音樂的年輕人有更多演出的機會。

疫情期,她反而有了更多的時間做組織層面的工作。

去年夏天,接種了兩劑疫苗之后,她帶領著青年交響樂團在社區演出,比如在教堂、音樂廳、露天咖啡館 —— 喝咖啡的顧客或騎單車經過的觀眾都可以駐足。這種演出不僅讓學生得到演出機會,也讓她覺得和本地社區有了更緊密的聯系,也是一種回饋。

我的感覺是,疫情的影響反而是正面的,學生們有進步的目標,而教師也一直幫助他們進步。
引自 洪育仙

圣誕期間,青年交響樂團原本是要在當地圖書館舉辦音樂會,可惜最后時刻,政府宣布了新的疫情限制措施而取消。

去年夏季,沃德勒伊-蘇朗日(Vaudreuil-Soulanges)青年交響樂團在露天咖啡館演出。

去年夏季,沃德勒伊-蘇朗日(Vaudreuil-Soulanges)青年交響樂團在露天咖啡館演出。

照片:Radio-Canada

收學生全靠緣分

2020年一月,從臺灣演出回到魁北克的洪育仙突然發現,新冠病毒也逐漸在加拿大蔓延,并最終導致社區隔離。

以前,她每年夏天都會在歐洲或亞洲巡回演出,參與不同的音樂節和教學。但這兩年,她只能待在魁北克。

疫情期,她定下一個目標,每天練琴,彈不同的曲子,錄不同的曲子。所以,她總在想,錄哪一首曲子呢,練什么曲子呢?

好在網絡發達,她每天谷歌音樂家們的生日,依此來作出決定。

她認為,疫情期,保持良好的心態更加重要了。她平日教學,周末忙碌青年交響樂團的事情,還要錄制教堂風琴以及鋼琴演奏,非常充實。

目前,她有近四十名年齡和程度不同的學生。她說,收學生是一種緣分。

說到教學方式的變化,她介紹說,最重要的,以前教學的時候,可以靠親身示范,現在,就需要更多使用語言來表達 —— “我的英法語語言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對于愛音樂的孩子們,她非常鼓勵。她覺得,有自己內心喜愛的事情非常不容易,而音樂是非常棒的一種愛好,盡管困難但值得好好堅持。

我的人生觀有了很大的變化

洪育仙在魁北克已經居住了14年。總結起來,她說,臺灣是個很棒的地方。我剛移民的時候,總是在想,我為什么要離開呢。不過,時間長了,我覺得北美是完全不同的生活。

和自己在臺灣音樂領域的朋友同行相比,她認為,工作方面差別不大,音樂這一行就是不斷創作、演出、教學 —— 最主要的變化反而是在人生觀上面。

我先生是本地人,對我的影響很大。他在很多事情上看得很開,而我以前可能比較悲觀。現在,我家里有三只狗,只要他們的吃喝拉撒睡搞定,我們就覺得很驕傲。這樣看下來,我變化最大的是,不再給自己設立標準,只要健康、快樂就好 —— 當然,你還是會追求你喜歡的事情。
引自 洪育仙

此外,她覺得自己在教學方式上也有變化。對學生也會很嚴格,但不再是自己小時候練琴過程中那種言語、甚至體罰的態度。

西方教育之下,在教學和音樂中找到一種平衡。
引自 洪育仙

疫情期,閑暇時,她開始學習做臺灣小吃,如油條、煎包;她還開始侍弄花園,去年夏天,在花園里開辟了一片玫瑰園,還在后花園里種菜。

她說:這些我以前是從沒有時間做的

洪育仙與樂隊的演出。(本人提供)

洪育仙與樂隊的演出。(本人提供)

照片:Radio-Canada

頭條